我为什么说中国本土品牌国际化正当时?
因为,不管从经济趋势、政策环境,还是国际市场机会,亦或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提升,现在都是中国本土品牌开拓国际市场的最好时机!
01
增长疲软,从国际新兴市场寻求突破
一方面,国内市场正在进入经济换档的动荡期,很多企业陷入经营困难,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开始爆发,各种业绩下滑、利润亏损、企业关停、公司破产、老板跑路、董事长自杀的情况层出不穷。
根据Choice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29日,披露了前三季度业绩的2061家上市公司中,竟有714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同比下滑,宁波东力、坚瑞沃能、*ST凯迪、上海莱士、*ST天业6家上市公司亏损均超过10亿元,分别亏损为31.92亿元、29.28亿元、19.34亿元、12.95亿元、10.02亿元。
更有严峻的消息披露:海南发展银行已经破产;北京领家便利店168家门店全部关停;盾安集团爆出450亿元的债务危机;金立手机负债百亿、裁员万人;还有国资背景的世界500强企业渤海钢铁正式破产,负债1920亿元……
2018初步核算,我国上半年GDP增长为6.8%,相比2017年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面对如此疲软的市场趋势及不断高企的经营成本(包括税收成本、人力成本、管理成本等等),企业应高度重视,增强预见性,并及时采取对策:放眼国际,挖掘新兴市场的增长机会。
我认为,从现在开始到未来五年,在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地区,是中国本土品牌最有机会开拓国际市场,打造国际化品牌的好时候!
其实,已有不少企业都在积极开拓、布局海外市场,逐渐把自己打造成国际化品牌,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名创优品国际运营中心副总裁Vincent 透露,名创优品在海外市场增长迅猛,2018上半年名创优品海外门店已经突破1000家,其中新开业的店铺数达350家,新增加了10个国家和地区,上半年全球终端销售额累计达3.8亿美元。
天进提供过多年品牌服务的欧派家居、慕思寝具今年都在加大进攻国际化市场的力度。欧派家居广告强势进驻全球客流吞吐量排名前列的13个标志性国际机场和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此次全面整合机场场景、人群价值和品牌影响力,以强势的品牌形象雄踞全球,释放出欧派全面进军全球市场的强烈信号。
▲纽约时代广场上的欧派广告
慕思更是进一步加速国际化进程,积极融入全球市场,今年慕思已公布成为2019澳网公开赛全球合作伙伴(澳网公开赛访客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比赛转播内容覆盖217个国家和地区的9亿多家庭),助力慕思更加紧密地与全球消费者沟通,进一步提升慕思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早在2014年,慕思就对外宣布“全球筑梦计划”,现已在包括中国本土在内、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3600多家专卖店。
02
“一带一路”为中国本土品牌全球化创造历史机遇
另一方面,我国政府积极倡导并大力推动中国品牌国际化升级,建立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我国政府更是不遗余力为中国品牌走出去搭建舞台,创造机会,带来资源机遇。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重塑全球的贸易布局、投资布局和生产布局,这是我国企业布局全球业务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沿线涉及65个国家,分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新亚欧经济走廊、中新经济走廊、中伊土经济走廊六大经济走廊。这大部分沿线国家和地区(例如印度、东南亚、非洲等)都是正在崛起的国际新兴市场,充满诱人的增长想象与产业机会,甚至还有很多国家就像二三十年前的中国一样,经济发展刚刚起步,犹如亟待开发的掘金之地。从下面世界经济增长趋势的图表中可以看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很多发达国家。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8年前7个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外贸进出口额达4.57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高出同期我国外贸总体增速2.7个百分点,成为拉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动力。
以汽车行业为例,到今天为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已经是中国品牌汽车国际化的一个主战场。奇瑞汽车国际分公司执行副总裁杜伟强表示,奇瑞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占总量超过60%。广汽传祺正在积极探路全球市场,已经在中东、东南亚、东欧、非洲、美洲等地18个国家进行布局。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之后,又收购了宝腾汽车,发力于东南亚市场。长城汽车开始在俄罗斯修建工厂,以便争取更大的空间。还有长安、力帆、上汽、广汽等中国汽车品牌在一带一路国际市场都有不俗的表现。
▲奇瑞已经成为出口汽车品牌代表
手机则是另外一个更热闹的主战场,在东南亚、印度、中东等地,能够看见最多的品牌广告就是中国手机品牌,例如小米、OPPO、vivo等。从IDC的数据看,2018年印度手机市场份额前五名分别是:小米占29.7%,三星占23.9%,vivo占12.6%,OPPO占7.6%,传音占5.0%!除三星之外,小米、oppo、vivo、传音均是中国手机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传音手机,在国内几乎没有人用,但在非洲及印度却卖得比华为还好。一方面,既是因为非洲、印度等市场的消费需求崛起,增长快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传音手机能深入市场,满足消费者诉求。在非洲晚上大部分地方没有路灯,传音在手机上加入大功率的手电筒。非洲很多地区没有很充分的电力供应,传音就在手机上用超大容量的电池,号称可以待机一个月。还专门针对非洲人的肤色和面部特征,开发出了用牙齿和眼睛来定位脸部的技术。
▲备受非洲人民喜爱的中国手机品牌
3
从制造模式到更高层次的国际品牌竞争
当然,中国本土品牌国际化迎来好机会,但困难与挑战也一定会有!
其实,与中国经济总量的巨大成就相比,过去三四十年中国品牌走向国际化却是不太成功的。
过去很长时间,中国对外经济是以加工贸易模式为主,是以低廉劳动力为依托的制造模式,使中国成为代工的世界工厂。鲜少有中国本土品牌能够成为国际化大品牌。
天进服务长达十年的老客户海尔算是为数不多的中国本土企业品牌国际化比较成功的企业。2017年,海尔家电集团全球业务增长了46%,在全球建立了10个研发中心,分布在美洲、亚洲、欧洲及中东、非洲、澳洲、东南亚等,同时还有45个制造中心、108个制造工厂,真正为全球化品牌和消费者提供快速服务。但是,这样的成果,是海尔在全球市场布局了十几年才取得。因为海尔是走国际化战略比较早的企业,而那时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更低,各种条件、政策与环境更不成熟,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更大。
但如今,情况与以往有所不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与创新能力提升,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认可度、美誉度等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海尔、华为、腾讯、阿里巴巴、大疆、小米等一大批优秀企业在国际市场建立了中国品牌的形象与自信。
今年两会前夕,全球老牌科技媒体 (WIRED)英国版的新封面,选择一家中国新经济公司小米的创始人雷军作封面人物,并提出该学习中国模式了。这是一个有着极强嗅觉的信号,即“中国制造”不再只是“组装”的代名词,而可能内蕴着一些全球性的创新含义。
另外,根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CB Insights 截至2018年8月的数据,全球260家独角兽企业中有76家中国企业,占比约29%。中国已经超越欧洲,成为继美国之后拥有独角兽企业最多的国家,并且与美国的差距也在快速缩小。
因此,现在的中国企业应要有足够的自信走上更大的国际舞台,打造强势的自有品牌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竞争!这也中国本土品牌要参与新一轮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趋势及入场门票。
这里有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品牌在未来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性。根据“2018年外贸企业生存现状调查报告”,从2014~2018年连续5年的调查结果看,选择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占比一直在提高,分别是40%、45%、47% 、48%和51%,预计这一趋势还会继续扩大。
而在“自有品牌占出口额的比重”调查项中,选择自有品牌占出口额比重超过50%的企业最多,达到40.5%;选择自有品牌占出口额比重在10%~50%之间的企业比例为39.2%;自有品牌占出口额比重少于10%的企业仅占20.3%。
而且,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信息产业领域,大数据产业领域,以及人工智能产业领域,中国甚至比欧美更领先,借助网络信息升级、大数据升级与智能升级的机遇,中国本土品牌完全有机会走上国际市场,超越国际品牌,也有实力与创新能力引导更多发展中国家的新兴产业崛起,例如把移动支付、视频直播、智能新零售等等带到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更多发展中国家及地区。
4
面向全球市场,打造国际化品牌战略
因此,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这是未来中国企业发展大趋势。
2018年格力、创维、TCL、志高、唯品会等200家参会的知名企业,共同发起组建“中国品牌国际化联盟”, 旨在引领中国品牌国际化战略,提升自主品牌国际化营销策略,打造品牌自信,推动中国品牌走向全球。
我认为,未来企业打造国际化品牌战略必须要做好三点。
1|我们的理念要变,视角要变,应面向全球市场,打造国际化品牌战略,建立国际化的品牌形象与影响力。
2|要深入当地市场,满足消费者诉求,因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差异,以及不同的需求诉求,都要求企业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既要做好国际化战略共性问题,也要熟知并处理好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差异与运营规则,做到真正扎根在各个不同的海外市场。
3|依托中国在互联网信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优势及应用,以建立品牌生态圈的方式,沉淀全球消费客户及用户的大数据信息,并利用这些大数据信息及人工智能技术,最大化服务并满足全球市场各地不同的消费者。
最后,我想说,再坏的市场也有企业能够发展的机会,而再好的市场也有企业做得很困难,但差别在于好的企业能在一个坏的市场中看到好机会,主动寻找并挖掘好的突破机会!全球市场那么大,纵使中国市场不适合你发展,美国市场不适合你发展,但其他国家或地区总会有一个市场还有机会,关键在于企业能否行动去抓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