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卖的都是低价高质的产品,许多人把名创优品和NOME视为同类。但除了都是性冷淡风格(名创优品主打日式极简、NOME主打北欧极简)之外,两者的商业逻辑并无相似之处。
一场商标之争,让NOME和名创优品之间战火连连。
因为卖的都是低价高质的产品,许多人把名创优品和NOME视为同类。但除了都是性冷淡风格(名创优品主打日式极简、NOME主打北欧极简)之外,两者的商业逻辑并无相似之处。
这场戏剧性的商标之争,本质里可能是新家居生活零售模式的崛起,让名创优品感到了威胁。
NOME的创始人陈浩是一个“没有读很多书,但是走了很多路”。小学毕业的陈浩20岁就开始创业,先后创办了服装品牌卡门、快时尚男装品牌KM,2016年进入家居行业。接触零售业超过十年的陈浩,比许多前辈还要了解零售的商业模式。
NOME这个零售“新物种”,凭什么在一年时间里完成从0到30亿的飞跃?NOME联合创始人郭斌认为,是因为NOME围绕用户和消费升级提供了“很好的设计”+“大规模的生产”+“线上线下的覆盖”。
怎么做到又便宜又好看?
NOME一个很大的卖点在于,产品设计由瑞典独立设计师完成。这个操作与当年的凡客诚品很相似:凡客是请了很多国内的专业设计师做设计,自己找工厂ODM;而NOME是让全球设计师投稿过来,拿着设计稿在中国找工厂。
“NOME主打的是性价比而不是低价。要保证这些,主要依赖于中国的供应链资源,尤其是那些外贸代工企业的支持,通过与优质供应商的合作是可以走到性价比路线的。”NOME联合创始人郭兵说。
瑞典原创设计的做法不仅让NOME坐上了“时尚引领者”的行业位置,也能保持产品风格统一,精准地锁死一个阶层的消费者。
最重要的是,依托基数庞大的中国工厂,NOME降低了获客成本,实现了平价策略,——在线上流量越来越稀缺的后移动互联网年代,线下流量价值正越来越凸显。
另一方面,NOME学习了宜家的做法,去掉中间环节,产品只在自己的渠道销售,整个产品集群和门店环境保持一体化的风格,将自己打造成产品渠道一体化的品牌。
这种产品渠道一体化做法的好处是,以产品为核心统筹上下游,将商品的生产制造、物流到零售都整合到一起,在产业链的每个阶段严格控制成本,可以使利润率提高近10个百分点。
通过这些方式,在用户的心中,NOME和名创优品逐渐区别开。对于粉丝来说,无论是店面装修还是产品设计,NOME显得更高档,而且产品链更丰富。“名创优品的货架很密集,还有一些低档的玩偶,NOME的风格更像无印良品,如果只让我逛一个,我会选NOME。”平时两个店都会光顾的温先生说。
以用户为中心,NOME要做家居界的小米
陈浩认为,做好零售的根本出发点就两个:提高用户体验、提高销售量,一切业务都围绕这两个目的展开。
NOME是怎么提高用户体验的?产品第一次出来,可能会有瑕疵,通过用户购买和体验后的反馈,迅速进行迭代,修改有损用户体验的部分。“有用户说我们的T恤有做工问题。只要他一提,我们确认是事实后全部下架换新的。”陈浩介绍说。
由此来看,NOME是吸取了小米“一切围绕用户”的经验,借助用户反馈来淘汰商品。通过这种小步试错的方式,NOME一直在优化业务流程,并建立了一套从用户到产品迭代之间快速反应的机制。
同样,NOME也非常看重品牌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与粘性。
无论是让少女在抖音上拿着NOME雪糕跳舞,还是用奖品激励粉丝在社群里晒自己用NOME产品打造的妆容,都是为了提高NOME曝光量和增加社交属性的营销活动,顺便,也收集到了用户的反馈。
如今,NOME线上社群现有近30万核心用户,不少用户在群里反馈在NOME的购物体验,比如讨论NOME的冰淇淋哪种味道好吃。还有不少关于产品的反馈,比如吐槽耳机音质不如森海塞尔和铁三角。还有的用户在咨询NOME门店的加盟方式。NOME的社群俨然成为NOME产品爱好者的交流基地。
这就是陈浩想要实现的效果,把线上流量引到线下,从而反哺到线下门店。而社交是实现这个计划的第一步。
NOME在2018年计划通过进驻国内高端购物中心、主流购物中心及社区购物中心,实现开店300家的目标。
然而NOME的模式也并不是完美的。随着门店数量的快速扩张,NOME 引以为豪的供应链和购物体验会面临严峻考验。此前NOME 供应链只需供应几十家门店,随着门店迅速扩张到三四百家,NOME 供应链的产品质量和新开门店的坪效都会面临严重挑战。